生态恩施州 土苗风情园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西与重庆市黔江、万州区接壤,南连湖南湘西州,北靠神农架林区,东与宜昌市交界。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的复合山区,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高差悬殊,最高海拔3005米,最低海拔66.8米,平均海拔1000米,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具有秀、雄、奇、绝、险的特色。
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多奇峻岭,河谷暗流,飞瀑流云,奇洞异窟,特别是溶洞、溶沟、伏流分布广泛。武陵山、巫山、大娄山、大巴山四大山脉穿越其境,长江从恩施州东北角穿过,清江等数百条河流横贯东西,小高原、小盆地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恩施自治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恩施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恩施州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土家、苗、汉、侗、蒙古等27个民族,人口387万,土家族占总人口33%,苗族占15.5%。
恩施自治州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上古时属禀君国,春秋为巴国地,战国属楚巫郡,秦汉属黔中郡、南郡,三国吴及晋为沙渠县,北周置施州,隋为清江县。由唐至清隶属名称多变。其间雍正六年(1728年)称施县,次年改称恩施县,意思是皇帝赐恩于施县,从此定名,沿袭至今。从秦统一到元以前,土家族聚居地称为"巴郡南群蛮"。元至清雍正年间在恩施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为流官制(史称"改土归流"),置施南府,民国十五年(1926年),先后将鹤峰、巴东划归恩施管辖,成为八县之始。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曾为湖北省战时省会。1949年以后,设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巴东、鹤峰、来凤、咸丰、宣恩、建始六县。1997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恩施市。
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1.62%,素有"鄂西-"、"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的美誉。已知的植物品种达3000余种,树种资源占全国现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达50多种。有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贵的珙桐、银杏、台湾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贵中药材,如:黄连、党参、当归等,不仅种类多,而且产量高。矿产资源以沉积矿床为主体,门类齐全,目前已发现各种矿藏60多种,矿产地366处,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五分之一。尤其是近年发现的世界独有的硒矿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恩施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硒都"。
恩施州是中国四大烟叶生产基地之一,白肋烟产量居全国第一,产品远销西欧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坝漆"名冠全球",茶叶、柑橘等传统土特产品久负盛名。恩施民风淳朴,民俗奇特。土家人饮"咂酒",住吊脚楼,唱山歌,对山歌,唱哭嫁歌,喜欢"撒尔嗬"和"巴山舞"等群众性舞蹈,擅长表演肉莲湘、傩戏、八宝铜铃、毕兹卡等传统舞蹈,织"西兰卡普",葬"岩葬"等,具有原始、古朴的土家气息。起源于土家男女谈情说爱的"女儿会",质朴粗犷的土家歌舞"摆手舞"是吸引游客参与的好项目。
恩施州区位优势明显。西端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东端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武汉,北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相连,南通湖南张家界。恩施州与长江三峡、张家界两大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形成中国旅游的"金三角"。作为湖北省唯一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随着国家大量资金投向恩施州,恩施各族人民几代人期盼的铁路梦,高速公路梦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将变成真实而生动的现实,恩施州将成为川渝西出、东部西进的"桥头堡"。
恩施州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这里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五彩缤纷、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州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极富特色,星斗山、七姊妹山、铁厂荒、长岭岗等自然保护区秀色宜人。八百里清江尽皆画廊,这里有"神州第一漂"--清江闯滩;中国第二大石林--恩施梭布垭风景区翠屏环绕、群峰竞秀、妙若盆景;幽深奇绝的洞穴奇观--恩施龙麟宫风景区将把您带入人间仙境;华中土司第一城--恩施土司城将带您去亲身感悟曾在恩施施行达450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及文化;国家4-景区、"湖北十佳旅游景区"神农溪漂流如诗如画如锦;国家级森林公园坪坝营万亩古
Tags:责任编辑:编辑航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8/8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恩施原生态旅游好地方:奇山秀水..
下一篇:恩施旅游自驾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