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后的古镇 乾隆皇帝起的地名
百家姓村:一镇竟有132个姓氏
“北京人喝的三杯水中有两杯是密云水库的水,而这两杯中的一杯半是从我们古北口流出去的。”王长青这样把古北口镇的潮河介绍给我,语带自豪。这条古北口人心目中的 “母亲河”由南向北穿镇而过,将古北口镇的两个村子分列东、西两边。河东的叫作“古北口村”,河西的就被人们称呼为“河西村”。2007年底,因为进行农民合作医疗入户登记,河西村才第一次知道全村600多户村民,1600余口人中竟然有124个姓氏,占了全镇132个姓氏的绝大多数,成为罕见的“百家姓村”。
在密云县志中,关于河西村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这里建立“奚城”。“也就是现在的河西村中心小学的位置。”王长青遥指着右前方告诉我。到了明代,戚继光在古北口地区修建长城,使这里成了军事重镇。有记载称河西村为柳林营,可见这里曾经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
到了清朝,河西村的军事作用得以延续。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古北口地区成为通往热河避暑山庄的唯一通道。河西村里更是设立了九门提督府这样高级别的军事衙门。为了满足驻军将领的需要,村里修建了很多官房,专供官员的家眷居住。清康熙年间从甘肃、青海一带来了一位总兵马进良,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后来他所带的士兵就世代留了下来。如今村里的马、哈等姓氏就是他们的后代。在与老人们的攀谈中,他们告诉我,村子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祖辈也多是明清时迁来的。
如今,河西村共有7个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苗族和裕固族。其中,满族、蒙古族、回族基本上都是当年驻军的后裔,他们的姓氏包括关姓(满姓瓜尔加氏)、那姓(满姓叶赫那拉氏)等,朝鲜族的桐姓、苗族和裕固族的个别姓氏在村里则比较少见,这些人是1931年为躲避战乱从东北迁来的。一直担负着军事重地角色的古北口,接纳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在此驻防,也为他们的后代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