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杭州合肥海口哈尔滨呼和浩特惠州邯郸衡阳淮南呼伦贝尔湖州黄山菏泽衡水汉中黄冈黄石怀化鹤壁河源葫芦岛
J济南金华吉林嘉兴锦州济宁江门揭阳嘉峪关晋中九江晋城焦作酒泉荆州荆门吉安景德镇济源佳木斯江阴
D5下一站:李坑,村庄唯美,值得多待些时间。
D6从李坑出发去鹰潭,需要开5个小时车,下午游览龙虎山,在鹰潭市转转。
D7怎么也要去南昌看看,也算不虚此行。鹰潭到南昌154公里。
D8从南昌挥师北上,1450公里路途,安全返京。
石城亦画亦真烟雨人家
总以为一部好相机可以收尽天下美景,但我们这次旅程发现有一些景色是不能用相机带走的,至多拍下零星影像,却带不走丝毫灵气。
赏婺源秋色,一定要去石城。歙县到石城的路并不很好走,但会玩的人或者江西本地人都知道,只有不被人关注的石城,才有绝美的秋色。
很多摄影师在秋天赶来这里拍摄山村的晨景。我们虽不专业,也不想起大早跟摄影师抢镜头。所以,懒洋洋地从小镇床铺上爬起,推开窗户,还是被第一眼缭绕秋色惊醒了。这样的画面,一定是摄影师等待一年才能够碰到的吧。即便是傻瓜相机也可以摁出绝美的照片来。
真是令人欣慰,晨雾、炊烟、古民居,最美的秋色,在这里统统集合在你眼前。
到石城需要小心开车。石城目前还没有开发旅游,住宿和吃饭比不上那些游人如织的地方方便。
李坑天光云影共徘徊
下一站,毫不含糊,直奔李坑,石城开车去李坑需一个小时,听说游婺源应该最后去李坑,不然别的村子都没法看了。
“坑”意“小溪”,“李”为之大姓,故名“李坑”。简单的名字正如她那淳朴的美丽。和乌镇、同里一样的水乡风情,马头墙、蝴蝶瓦,但她隐藏在群山之中,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明清留下来的古民居、古桥、古亭、古树,倒映在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溪上,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最可贵的是这里没有喧闹的人群,绝对是个偷懒放松的好地方。这种放松又不同于丽江,它没有绚丽的霓虹灯、酒吧和手捧吉他的流浪歌手,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叫卖声。如果说丽江是“浓妆”的姑娘,那李坑一定是“淡抹”的玉子。清晨站在至高点俯瞰整个村落,似炊烟袅袅,似烟锁古桥,再抬头远望层层的山峦,相互掩映,似随兴泼墨而成的山水画,令人感到清雅、恬淡。
李坑不仅景色迷人,在方圆百里更为出名的是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共出了进士18名、状元1名,出任七品以上官员32人,曾经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人才辈出!
车友提示
1.门票:30元/人,入口不远处有一新建庙宇,香火钱随缘。
2.为了保护500年树龄的紫薇,最好别摸,一旦好奇触摸要付1元钱;在状元家照相需付费1元钱。
鹰潭灵动山川千峰竞秀
从李坑出发,我们转战鹰潭,选择的目的地是龙虎山,《水浒》第一回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这样大气的文笔描写这里的景色。龙虎山,山水之间非常有这片土地的韵味,云烟缭绕,令人幻彩之间迷醉。
据说道教元祖张天师在此炼丹成功后山峰即现龙虎形,因此得名龙虎山。自然,这里的山水有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
没有高大险峻的山峰,只有郁郁葱葱的青山,不是奇在每块石头,而是俊在整个山体。在平直的石壁上可以看到无数的悬棺,2600多年前,百越民族是以何种方式把棺木放进百丈悬崖洞穴之中,仍是千古之谜。景区里每天都有仿古升棺表演,比较惊险刺激,不妨感受一下。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看来形容龙水虎山更为贴切。它的水没有桂林的广阔,也没有武夷山的湍急,但是却流淌得静谧,乘竹筏漂流而下,有充分的时间观赏两岸景色。
除了以上仙女岩景区体验漂流外,也可以驱车在象鼻山景区内游览。
在景区附近的小饭店里吃饭倒物美价廉,最有名也是最好吃的是上清豆腐,一定要品尝一下,吃的东西很便宜。这里不仅风景美,人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南昌叹息中的滕王阁
到了南昌,肯定要去滕王阁一看,匆匆游览,感觉稍有失望。
这座著名的唐朝阁楼完全被淹没在了高楼大厦之中,很难想象当年那“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景色。对于楼内景致也不敢恭维,从下到上共七层每层都摆满了小商品,被现代文明糟蹋得面目全非。只有在每一层的简介中才能知道它原来曾经是那么的辉煌一时。如果为了名气可以来看一下,但看过之后一定会为之惋惜。
晒旅费
虽然安徽、江西离北京比较远,但此次自驾旅行也是丰俭由人,我们全程4人花费3500元左右,住宿推荐入住锦江之星,每间百余元,景点门票、汽油费和过桥费是差旅费的“大头”。
冷线“黎明”暗恋桃花源
口号:遍寻妖娆秋色
十月,西南风景因为秋天绚烂,景色一路斑斓,只有行驶在路上,方能发现最妖娆的秋色。因为路途遥远,道路艰难,所以这次我们将起点设置在“粉都”丽江,然后再租车或包车,到幽静的乡村黎明,或走在奔向梅里雪山的路上,感受这些能够触摸灵魂的风景。
爱上丽江不是因为那儿时光柔软,也不因入夜的酒吧艳遇,只因为从丽江出发,蕴藏有无限的可能。往北是泸沽湖,往南是玉龙雪山,而往西,当然是如桃源一般的黎明乡。
“老君炉”慵懒闯入
黎明是傈僳族、彝族和普米族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7/9/9
Copyright@2010-2013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10201977号
客服电话
4000-888-943
7*24小时客户服务
155275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