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杭州合肥海口哈尔滨呼和浩特惠州邯郸衡阳淮南呼伦贝尔湖州黄山菏泽衡水汉中黄冈黄石怀化鹤壁河源葫芦岛
J济南金华吉林嘉兴锦州济宁江门揭阳嘉峪关晋中九江晋城焦作酒泉荆州荆门吉安景德镇济源佳木斯江阴
我相信生命可以周而复始。
我相信生命里有一种姿态叫作轻盈。
三年前那个薄雾弥漫的清晨,当我挥泪离开郎木格尔登时就已清楚地知道,这个宁静详和的小村子终将成为我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重回格尔登的渴望已经彻底渗透进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终于在藏历新年最热闹的时节,找机会牵了外子的手一同回去。
一路上,半是雀跃半是心神不宁,两种对立情绪的交织,在心里纠缠得紧。不敢说与外子听,只是游离着心绪望向窗外,试图用相熟的风景掩盖心底的波涛汹涌。
倦极而睡。醒来,已抵雪后初霁的郎木寺乡。
小小的郎木寺乡,却有着两个独立的寺庙,郎木格尔登寺和达仓郎木寺,分别位于川、甘两省,界河是一条名叫桑沏的清浅小溪。
天依旧蓝得透澈蓝得不着尘烟,云依然那样轻柔那样缠绵,甚至连山坡上牛羊慵懒闲散的模样较之以前都没有丝毫的改变。唯一的区别,只在于连日的大雪,将甘南草原装扮得略显苍白。路边有藏民心无旁鹜地转经,入耳的,是头顶红嘴黑鸟的啁啾、远处隐约的犬吠。格尔登,到底还是封存住了那份纤尘不染。
记忆的尘埃安然落定,漾化开一个又一个往昔的印痕。
一直觉得自己与格尔登有着某种联系。每次去,都会在格尔登的一块岩石或者一截残木上一坐半天,静默地看天看云看树看鸟,入眼的一切皆成风景。也曾久久凝视或停或转的经筒,莫名其妙地希望自己也是一个真正的藏民。无数次,我的目光追随着鱼贯而过的转经人,渴望看透他们的内心。他们浸染着高原红的脸上,都是一脸的闲定。不时有几位老者,摇着同样上了年纪的经轮,从眼前经过,间或念几句经文,用我陌生的语言,以及一种旁若无人的心态。
对他们来说,信仰是生命的绝对意义,而对外人来说,信仰是谜。
转经的人群中,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也有踉跄学步的孩子,更有尚在母亲背上的婴儿。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或劳作,或学习,或玩耍,亦不乏七情六欲,却是不会贻误每一次转经。格尔登的转经路,同样也是绕村而建的环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好比他们所相信的生命,始与终到底只是一种形式;生命,同样是一种无法超越的轮回。
日复一日,转经早已不是功课,而像空气、阳光或者水分一样,是维持生命的一种必需。每转动一个经筒,相当于念了一次佛经,洗了一分罪孽也消了一种烦恼。坚持不懈,只是为了早日抵达彼岸的净土。在每天剩下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特别是阳光普照的时候,随处可见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藏民,无视满地的尘土,更不管游客猎奇的镜头,浑身上下散发着心满意足的气息。仅仅是转完了经啊,也仅仅是享受着阳光的沐浴,通往彼岸的路依然漫长得没有得尽头,彻底消除八千四百万种烦恼也不知要等到何时。若不是在重大节日,华贵的衣饰永远被压在箱底,简陋的屋舍,粗糙的食物,日子就这样在经筒转动的吱嘎声中轻轻滑过,对于贪念的戒绝,在他们是那样的轻而易举。
五体投地,是藏民对于神佛最高形式的敬礼,从“佛在天、佛在地、佛在心”的祈愿,到匍匐于地的奉献,虔诚因此有了具象。“人类从来不曾是大地的儿子以外的东西,大地说明了他们,环境决定了他们。”身体与大地接触的那个瞬间,即是一种彻底的回归。
我愿意回归。我渴望回归。我盼望以转经取代生活的忙碌,让我也有机会获得最原始的感动。那将是我的信仰,无关宗教,而只是对于生命本身最朴素的膜拜。
在自然面前,人是那样的卑微。佛亦自然。
没有犹豫,晒佛节那天,面对徐徐铺展开来的佛像唐卡,我也用这种最彻底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动发挥得泔畅淋漓。礼毕起身,周围的藏民用善意的笑将我包围。笑里有包容,有理解也有鼓励和喜悦,唯独不见诧异。
藉着朋友达吉是喇嘛的关系,我们得以拜访格尔登最德高望重的活佛,并因此而得到了象征福祉的绸带,那是无数藏民梦寐以求的东西。从活佛家出来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下坡路,几个未能参拜活佛的女子怯怯地从后面追上来,拍着我,推着我,我几乎是被她们推着下到了坡底。语言的障碍使我弄不明白为何良善的藏民会对我们如此不友好,而当我回过身来望向她们的时候,她们的笑脸和坦诚意的眼神化解了我的敌意。真心希望,我身上的祝福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她们,如她们所愿。
因为活佛祝福的珍稀,所有带着各色绸带的人都能引来旁人羡慕的眼光。那个早晨,为了拍下格尔登纯美宁静的雪景,我们走了很远的山路。在半山遇到一家五口的藏民时,他们狐疑地看着我们的红绸,不住的小声嘀咕,最后确认是红绸时,笑了,泛着让人感动的暖意。
格尔登的街上人来人往,街畔的白龙江日夜欢唱,犬吠声更是此起彼伏没有消停的时候,却依然可以在蓝天下听见鸟鸣和风吹铜铃发出的清音。春天的格尔登眼满都是滴翠的绿,各色小花沿着白龙江开满整个峡谷,处处似仙境。冬天,裸着肩膀的山峰着了白雪做的斗逢,竟与瑞士的雪景不相上下了。村子里也有树,却不成林,只是三五成堆地聚在经堂边、护法神殿旁,在外围密集的山林映衬下,更显了几分大气。山是绵延成岭的,不高,少了逼仄却不失伟岸,环村昂然立着。树是柏树,是藏民可以折下燃了煨桑的那种,虽经攀折依然挺立,护卫着这个村子的草木与僧众。房舍是砖瓦结构的,屋顶的瓦片上还压着无数块小石头,古朴而实用。晚间的格尔登还是保持了从前的静谧,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灯光星星点点,固守着格尔登质朴的天性。还记得平生看过最美的银河,就是在三年前的格尔登。在看不到银河的冬季,如盘满月所发散的亮光,给格尔登的万物穿上一件银色外衣,华美却内敛。
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格尔登几百年如一日地守住了平静?带着满心的疑虑,拜访了达吉的两位老师,试图解开这个谜。
诺巴老师有着无上的智慧,整日笑咪咪的脸让人不由自主地觉着亲近。老师的卧室极小,只一个床,长不过一米,宽仅半米有余。平日里,诵经、打坐与休息都在这个床上,只在给学生们上课时,老师才会去稍为宽敞的起居室。那里,除了一个更小的床,几个给学生备下的坐垫,就只有经书,密密地垒满了两面墙壁。
从达吉口中,我们得知,除了没有活佛世袭的名份,老师在当地几乎和最大的活佛一样倍受尊重。对于名份,老师看得极淡,认为并非全部有着活佛名号的人都能成佛,只要有心向佛,精通佛理,与人为善足矣。
老师的言行影响着达吉,而从百姓路遇老师侧身躬立的姿态里,看得出,诺巴老师已经蠃得了所有百姓的无上敬意。可惜诺巴老师不通汉语,无法过多交流,即便如此,已经让我有了晨曦微露的感觉。
金巴老师的学问虽不及诺巴老师,但有着在北京佛学院学习三年汉语的经历,他从僧人的角度阐释了我的疑问。因为一心向佛,所以对于物质的需求便一低再低,有可以遮风挡雨的斗室,有可以研习佛经的电灯,有可以烧水取暖的燃料也就够了。
谈及格尔登的宁静,金巴老师也坦言心中的忧虑。游人逐年增多,渐渐改变着格尔登的风气。眼下的藏民,已经知道伸手向摄影者索要小钱。对于将来,老师未作推断,只是叹息。我们也有过被转经的老妇拦住要钱的经历,从而怀疑将来,面对物质的入侵,藏民们能否做到心如止水。他们还能保留“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传统么?格尔登的宾馆建设工地,没有专人看守也没有铁将军把门,施工近两年却没丢一针一线。这样的故事,会成为历史么?
成年的僧人可以用冷漠表达排斥,天真的小僧人则直接用言语和小石头对游人提出抗议。僧侣可以用心的纯净守住清贫,可普通百姓呢,他们对“物质文明”难道一点也不动心?没敢多问智者,在他炯炯的眼光里,我用沉默掩饰了自己的无知。
疑团尽释,是后一天与两个藏族小姑娘的偶遇。
那天本是和外子去爬天葬台的,不是猎奇,只想单纯地在灵魂升天的地方静静地站一会儿,却与她们不期而遇。一个微笑过后就算认识了,我们跟着她们上了回家的路。
两个小姑娘不过十多岁的样子,背着两个旧麻袋走了很远的山路,只是给家里捡一些可以作燃料的垃圾。即使是在节日,妹妹依旧穿着汉族的衣服,又旧又脏。姐姐虽穿了藏服,却没有华美的装饰。不知是对于家有远客的欢喜,还是她们本来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山路迢迢,两个小姑娘还是一路幸福地笑着。天真的妹妹不时用脏兮兮的小手掏些同样脏兮兮的零食递给我,善解人意的姐姐总会在我走不动的时候,停下来对我盈盈地笑着,让人又爱又怜。
可惜由于身体不适的缘故,最终没能走到她们家。分手时,她们的脸上有一晃而过的失望。随即,还是笑着走了,和后来追上的弟弟一起,剩了我和外子在半路遗憾而又不舍地望着他们。妹妹不时地回转身来向我们挥手告别,渐行渐远的身影是一道无法言说的美丽风景。
物质的匮乏并不代表精神的空虚,同样地,外表的华丽也并不等同于灵魂的丰盈。净素的风景,粗陋的房舍,简朴的藏民,构筑了格尔登的全部,富足而不失空灵。
再次告别,没有过份悲伤,溶入了格尔登天地里的我,无论身处何方,都将与那里息息相应。
却会在某个回望里,祈盼自己来世真能做了那红嘴黑鸟,日日盘旋在我的格尔登上空,守望着我的天堂,到终老。
Copyright@2010-2013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10201977号
客服电话
4000-888-943
7*24小时客户服务
155275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