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杭州合肥海口哈尔滨呼和浩特惠州邯郸衡阳淮南呼伦贝尔湖州黄山菏泽衡水汉中黄冈黄石怀化鹤壁河源葫芦岛
J济南金华吉林嘉兴锦州济宁江门揭阳嘉峪关晋中九江晋城焦作酒泉荆州荆门吉安景德镇济源佳木斯江阴
年复一年,春节时人们餐桌上的年夜饭也在变着花样的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旧时过年的吃食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有些是因为手艺失传,有些是因为材料过于简单,这些美食的味道似乎已经渐渐远去,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只是一些记忆中的片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看来它们也许并不美味,也许并不精致,但那又如何?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道家常菜,只要人对了、感情对了,它的味道就会历久弥新……
外婆的“夹沙肉”
重庆网友:一般食谱会这样描述“夹沙肉”:上好的猪五花肉片里卷入豆沙,蒸至酥软,菜品白里透红,鲜香甜糯,肥而不腻……虽然这段描述很是诱人,但“夹沙肉”的真相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把豆沙夹在肥肉里蒸熟。如果使用我的主观语言,还得在“豆沙”之前加上“甜的腻歪的”,在“肉”字前加上“流油的”,于是这句话成了“把甜的腻歪的豆沙夹在肥得流油的肉里蒸熟”。是的,这便是我对于夹沙肉不可更改的印象。
每年春节,外婆总会兴致勃勃地要做来吃。很少有人对它动筷,通常是端了一顿又一顿,最后多是外婆一个人慢慢消化掉整碗。虽然家人都会劝说别做了,外婆最后也总会感叹“硬是拽不脱”“下盘再也不做了”……不过,我们知道,明年,不管年夜饭多么丰富,夹沙肉的身影也一定少不了。
不过,夹沙肉的辉煌岁月毕竟是属于外婆的,不是属于我的记忆。属于我的记忆是,外婆夹着一块肥腻腻的夹沙肉,笑容可掬地说:“幺儿乖,很好吃,吃一块嘛。”我赶紧把碗藏在身后,大声说道:“恁个肥!我不要!”
记忆中的“苕泡干”
广东网友: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孩子过年吃的零食,几乎都来自农民们自己种的东西,如红苕、花生、胡豆、豌豆、玉米等。家乡属丘陵地区,山地多,水田少,水稻产量低,多数时候吃红苕,只有过年和家里来客人时,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有“一年红苕半年粮”的说法。农村人得有算计,不然一年的日子就过不顺溜。等红苕从地里收回来后,把那些看相不好、个头小的洗干净,切成约半公分厚的苕片,然后在簸箕里一片一片地摊开,放在红花大太阳下晒干,到年前再炒成苕泡干,作为过年时孩子们的零食。
农历腊月二十五过后,趁农活忙得差不多了,家庭主妇就开始为孩子们准备过年零食了。在灶里添上柴火,烧热一口大铁锅,把从河边装回来的河沙倒入锅里翻炒,直到沙子有些烫手了,就把早已晒干准备好的红苕片、花生、胡豆、豌豆、玉米拿出来,倒入锅内,和着沙子翻炒。食物的香味渐渐散发,炒熟的苕泡干香甜脆爽,令人齿颊留香。农村人爱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六,都喜欢走村串户地玩,主人把炒好的零食拿出来招待客人,零食大同小异,苕泡干唱“主角”始终是相同的。大家吃着这些零食,嘴里发出食物被牙齿咬碎的砰砰声,像为来年的美好生活燃放祝福的小鞭炮,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全写在了脸上……
被错过的“羊霜肠”
羊霜肠是一种以在羊肠子里灌羊血为制作基础的小吃,因为羊小肠里多挂有肠油,翻过来后色白似霜,故名为羊霜肠。
据说,羊霜肠在老北京市场曾像豆汁儿那么普及,庙会上、市场上、街道上都有卖的,因为其色泽洁白、软嫩利口、味道鲜香,很受欢迎。但如今,食品安全人人担忧,爱吃血肠、血豆腐的人都望而却步了,加之肠子也不容易洗干净,羊霜肠曾因制作技术不能满足卫生部门的要求,被明令禁止出售。后来制作技术虽然已能满足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却因为长时间的断档而失传了制作技艺,于是,这种美味便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熟悉而又陌生的“三蒸九扣”
三蒸九扣就是所谓的“九大碗”,一般来说,三蒸是酒米饭、甜烧白、咸烧白;九扣是鸡、鸭、墩子、肘子、鱼、酥肉、镶碗、杂烩、海味。席上的这些鸡鸭鱼肘子必须看起来是完整的形状。这是最具巴蜀乡土气息的农家筵席,主要是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它重肥美、讲实惠,大都以清蒸烧烩为主,席间虽有泡菜鱼之类的带辣味菜肴点缀其中,但绝大多数都是吃咸鲜本味。
三蒸九扣本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在早些年四川的农家,这几乎是每个农妇都擅长的活计,每年过年的时候丰盛地摆满桌子。如今这些土玩意反而像失传的手工艺,在城市里日渐凋零,以至于成为新鲜。
粗粮细做重现“金裹银”辉煌
据老人们回忆,在60年代,有一道年夜饭叫“金裹银”。对于其名称“金裹银”的来历有许多说法。有人说“金裹银”就是鸡蛋炒饭,据说慈禧太后当年很爱吃,御膳坊的师傅先将熟米粒一粒粒地挑出来,过过打散的蛋,然后再放入锅里炒,炒出来以后黄澄澄的,像金子一样,而里面的米是白色的,同银子的颜色一样,因此得名“金裹银”。
天津民俗美食学者赵永强研究发现,上世纪6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天津老百姓的“金裹银”更像是一种馍,白面像银、玉米面像金。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家中长辈就将和好的面里兑上苏打粉,然后将之和成面团,再把面团擀成案板大小,由家人在上面均匀地抹上调好的玉米面,再从一头卷起来,滚成一个碗口粗细的圆柱体。随后,将“圆柱”切成两寸左右,放在笼里蒸。大约二十分钟后,厨房便弥漫着浓浓的香味。也有部分家庭过年时舍不得用那么多白面,因此具体做法正好相反,变成了“银裹金”。白面和玉米面互相包裹在一起,就像金子和银子掺杂在一起,代表了老百姓希望来年生活富富有余的期盼。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天津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金裹银”也慢慢消失在天津年夜饭的餐桌上了。但近两年随着健康饮食的兴起,粗粮又重新走上市民餐桌,粗粮细做的“金裹银”再次受到了商家的重视。
Copyright@2010-2013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10201977号
客服电话
4000-888-943
7*24小时客户服务
155275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