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杭州合肥海口哈尔滨呼和浩特惠州邯郸衡阳淮南呼伦贝尔湖州黄山菏泽衡水汉中黄冈黄石怀化鹤壁河源葫芦岛
J济南金华吉林嘉兴锦州济宁江门揭阳嘉峪关晋中九江晋城焦作酒泉荆州荆门吉安景德镇济源佳木斯江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因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古朴的民俗文化至今得以保存。这里众多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形成了奇特的节日文化。黔东南州每年有民族节日135个,有“百节之州”的美誉。在众多的节日里,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萨玛节”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个。
聚居在黔东南的民众在榕江萨玛节上劲舞欢歌
以榕江三宝千户侗寨为中心的祭萨文化,气势恢弘,古老神奇。每年的“侗族萨玛节”生动地展示着榕江各族民众的精神风貌、浓郁别致的民族服饰和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静静的都柳江绕过三宝侗寨,停靠在江边的三两条小木船迎着波浪轻轻摇动。榕树有情,纷纷垂下枝条,就像伸出双手抚慰远行的一江碧水。高高的鼓楼下,侗家女儿齐声唱着多耶歌,感谢女神萨玛永世的庇佑……
“小小的祠堂总是被精心选址在村寨的最幽深处,与鼓楼相比,少了高调与张扬,内中供奉着侗族人民心中最大的神‘萨玛’,侗家人将其膜拜于心,默默伺奉。”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贵州省侗学会常务副会长石开忠说,自己从小在侗寨长大,侗族民众祭拜萨玛的场景特别庄重肃穆,村子里只有妇女和德高望重的寨老,才可能参加那样的仪式。
“萨玛”侗语直译为大祖母,深意则为至高无上的女神。如今,在贵州境内的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县,一些侗族村寨信仰萨神,每一个村寨都修建有萨玛圣母祠,每年在特定的时候全村妇女共同祭萨祈福。
这是一种早期社会女性崇拜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根植于侗族人民的心中。有关萨玛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女英雄说流传最广。那是一个没有时代背景的悲壮故事,一个名叫杏妮的侗族女性先祖,为了保护族人,征战中倒在了今天黎平和榕江交界的一个叫弄堂概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先祖,人们修建村寨前就要在她亡故的地方,取来一捧泥土修建萨坛,才开始修建房屋。侗族古寨规有“未建房屋,先建鼓楼,未建寨门,先设萨坛”的说法。
村落中幽深静谧的萨玛祠
古朴的祠堂内,萨玛的化身是一把半开半合的黑色雨伞,立在 小屋正中的萨坛上,萨坛由泥土和石块组成,建坛之初还要埋下捶布的木棰、火钳、三角架等等生活用品。在石开忠的记忆里,小孩子是不能参与萨玛祠内的仪式 的,但是孩子们却可以和大人在随后的庆祝活动中,都有分享相同份量食物的权利。“无论是八十岁高龄,还是身在襁褓,都会在活动中分得数量完全一样的食物, 这是一种原始的平均主义。”
在几十年前,萨玛祠由专人看管,平常的日子里,大门紧闭,外人更是绝对不能进入其中。如果寨子里出现鸡瘟、猪瘟 等特殊事件之后,老人们就会认为,寨子里的萨神已经不在位置上,所以没能及时保护寨子,需要重新请神归位。于是,立即会封寨三天,进行扫寨,隆重地祭祀萨 玛,以祈求保佑。“由于外界人员不能参观,所以很少有这方面的文献记录。”
在2012中国榕江萨玛节开 幕式上,每个村寨的代表在看台上观看演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身盛装打扮、手举黑伞、头戴红花的阿婆们,67岁的胜珠就是其中一位。在侗族社会中,她们被 称作“登萨”,是守护萨玛祠的妇人。胜珠22岁嫁进了榕江古州镇车江一村,她的婆婆就是一位登萨,岁月流逝,婆婆渐渐老去,她依着旧俗让媳妇胜珠熟悉并接 任这个职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
车江一村的萨玛祠距胜珠家不远,祠堂外部并没有特殊装饰,隐藏在村寨一隅,幽深静谧,如果不是祠前院门上题着字,路过的外人无从知道祠堂的存在。年迈的胜珠弯着腰,整理着萨坛上的黑伞,伞柄处用侗布包裹着一个人形木偶,那代表着她心中无比崇敬的萨神。
村子里的侗歌队要去三宝侗寨参加唱歌比赛,胜珠提前来到祠堂内,烧茶敬供,并把供过萨玛的茶水准备好。不多时,侗歌队的妇女们装扮一新,走进祠堂内向胜珠讨要茶水喝。据说,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胜珠开朗健谈,她说,守萨玛祠的人一生都会得到萨玛的保佑,身体健康。“萨玛有七姊妹,都是天上放下来的女神,是下来管天下的”。村子里,建鼓楼、买斗牛、架设村前寨后的桥梁……总之与全寨活动有关的重要事件,都要事先去萨坛拜祭,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并期待获得成功。
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胜珠都要打开祠门,烧纸供香敬供,这一切所产生的费用,都由她自己来承担。平常如果村子里有人来还愿、许愿,就会请她开祠门。几十年来,她把这个静静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手里紧攥着的那把祠堂大门钥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家族责任。
Copyright@2010-2013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10201977号
客服电话
4000-888-943
7*24小时客户服务
15527575559